服务热线
0755-89765552
简要描述:
SMT智能首件检测仪是通过智能集成CAD坐标、BOM清单和首件PCB扫描图,系统自动录入测量数据,不允许人工录入数据,杜绝人为错漏,实现SMT生产线产品首件检查化繁为简,检查效率大幅度提高,实现了高效,高质量。
E680智能首件检测仪,是效率科技自主研发、生产的一款专门应用于SMT生产过程进行首件检测的设备。该设备的原理是将要做首检的PCBA通过整合BOM表、坐标及高清扫描的首件图像自动生成检测程序,快速准确的对元件进行检测,并自动判定结果,生成首件报表,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及产能,同时增强品质管控的目的。它的出现旨在解决传统首件检测方式存在的耗用时间长、人力成本高、过程不可靠且难以追溯等难题。
E680是国内专业的一款SMT首件检测设备,是对传统首件检测方式的全新变革,它可以大幅提升首件检测效率,防止检测过程发生错漏,实现检测过程可追溯,同时节省人力,降低首件检测成本。
E680的核心包括性能稳定的品牌工控主机、高清PCBA成像模块、精准的LCR测量模块、先进的软件系统以及人性化的设计布局。E680代表了业界水平,是硬件与软件的深度整合,它是对传统首件检测方式的全新变革,它不仅可以针对电阻、电容、电感进行快速精准的测量,还可以对IC、二极管、三极管等有丝印的元件进行自动外观检查。
5.元件数量分类统计
避免漏测,检测时系统会实时显示已测和未测的元器件数量,如果有漏测,一眼就可以看出。
序号 | 项目 | 技术参数 |
1 | 检测的电路板 | SMT炉前电路板(锡膏板、胶纸板、红胶板)。 |
2 | 检测方法 |
空贴位置自动筛选。
电阻、电容、电感类使用LCR电桥测量,自动判定。
其它如IC、三极管等使用自动光学字符检查。
DCT功能测试二极管极性,分方向点亮LED。
自动生成首件检测报表。
平均检测速度3秒/元件。
|
3 | 扫描仪 |
专业高清线性CCD扫描仪。
清晰度最高600DPI~2400DPI。
平均扫描速度30秒/PCS,视PCBA大小不同。
|
4 | 光源 | 专业工业级光源(白光) |
5 | LCR电桥 |
测试频率:20Hz~300KHz
基本精度:0.05%
测量范围
电容:0.1pF~999.999MF
电阻:0.01mΩ~99.9999MΩ
电感:0.01nH~9999.99H
测试软件自动控制选择测量档位及参数。
|
6 | 编程模式 |
快速导入BOM表及XY坐标,并与扫描图形匹配。
自动从物料描述提取元件规格信息。
支持双面坐标导入,选一面进行检测。
自动识别和标记空贴位置。
光学字符检测类拉框截取。
|
7 | 检测覆盖类型 |
数据类:BOM用量错、位置重复、XY坐标漏定义、多定义
电路板:多贴、缺件、错件、反向、侧翻、偏移、旋转等
|
8 | 制程管控 |
全程记录测试数据,可输出PDF等格式报表
可在后期还原测试场景,提供追溯依据
|
9 | 服务器模式 | 采用中心数据库,可将多台FAI数据集中统一管理 |
10 | 检查结果显示 | 23英寸液晶显示器,OK/NG声光提示。 |
11 | PCB尺寸范围 | 最大420mm x 300mm,定制机600mm x 420mm |
12 | PCB上下净高 | PCB上面:30mm PCB下面:50mm |
13 | 电源 | AC220V 50/60Hz 小于1.5KVA |
14 | 设备重量 | 约200KG |
15 | 外形尺寸 | 1030mm x 850mm x 1150mm (W*D*H) |
16 | 环境温度 | 10~35℃ |
17 | 环境湿度 | 35~80%(无结露) |
18 | 设备安规 | 符合CE安全标准 |
注:以上参数仅供参考,若有变更,恕不另行通知,效率科技拥有其最终解释权。 |
|
节约人力 传统的SMT首件检测,通常需要两个操作员,使用首件检测仪,一个人就可以轻松胜任。 |
防止错漏
自动比对测量值与标准值,实时显示未测、PASS、NG元件数量及元件总数,避免人工记录错误和漏判。
|
可追溯性强
自动生成首件检测报告,并可还原检测场景,便于质量监控、追溯。
|
自动报表 检测完毕,可自动生成检测报告。报告真实反应测试过程,并可以存档,或发给客户。 |
系统对接 可与MES系统进行对接。自带MES接口,无缝对接各种MES系统。 |
高度智能 自动获取测试值、自动调节档位、智能分析元件标准值与误差并自动判断测试结果。 |
人性化设计 快速定位待测元件、高倍放大图像、易于判断方向。 |
操作简单 系统界面友好,自动读值,自动判定,有提示音,操作员当天即可学会,3天内能熟练操作。 |
保护客户投资
产品不定期升级,提升产品新能和功能,保护客户投资。
|
一、传统SMT首件检测作业方式弊端
关于SMT首件目前作业的弊端,在SMT行业中其实都是众所周知的。大致可归纳如下:
1. 耗费人力成本:1PCS的首件检测往往需要2-3人来完成。
2. 耗费时间成本:数据测试往往需要耗费几个小时的时间。
3. 耗费设备成本:首件未检测完成,设备往往需要等待,无法全面体现价值。
4. 无法把握品质:人工检测的弊端也就是人工工作的品质不可控性。
5. 员工培养成本:人工检测从新员工到熟练工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磨练。
6. 管理管控:无论人员,还是各种首件报告,图纸,BOM的归档管理管控都没有一个较好的处理。工作繁琐,易出错,很难追溯。
序号 | 传统方式做首检 | 使用E680做首检 |
1 | 两人完成检测 | 一人完成检测 |
2 | 采用万用表进行测量 | 使用更加精准的LCR电桥进行测量 |
3 | 检测速度慢 | 检测速度快 |
4 | 检测内容不全面 | 检测内容包括资料、电性及外观等 |
5 | 容易发生漏检情况 | 彻底杜绝漏检情况 |
6 | 人工误判风险高 | 自动判定快速准确 |
7 | 部分元件需要借助放大镜 | 高清放大图片同步显示 |
8 | 人工报表 | 自动生成报表,可导出PDF文档 |
9 | 无法还原检测场景 | 可还原检测场景,追溯性强 |
10 | 客户审核可能失败 | 轻松通过客户审核,留下良好印象 |
检测速度对比 | ||||
序号 | 点数 | 传统方式(分) | smt首件检测仪(分) | 节省时间(分) |
1 | 100 | 20 | 10 | 10 |
2 | 200 | 50~60 | 15~20 | 35 |
3 | 500 | 120~150 | 40~45 | 80 |
4 | 800 | 240~300 | 70~80 | 170 |
5 | 1000 | 360~400 | 90~110 | 270 |
检测过程对比 | ||
项目 | 传统方式 | 效率SMT首件检测仪 |
1 | 人工查找位号 | 自动定位 |
2 | 人工读取标准值、误差范围,并换算对比 | 自动读取、换算和对比 |
3 | 手工记录实测值 | 自动记录实测值、测试人、测试时间 |
4 | 手动换档 | 自动换档 |
5 | 使用放大镜检查丝印正确性,并与位号图比对方向 | 提供高清放大图形直接观看,同时可建立元件库,通过样图进行对比 |
6 | 空贴位置需要通过位号图反查PCBA,人工定位检查 | 软件自动识别空贴位置并自动定位 |
7 | 难以验证资料正确性 | 自动验证BOM表及CAD数据正确性 |
8 | 可能发生漏测现象 | 完全杜绝漏测情况 |
9 | 人工误判风险高 | 设备自动对比,智能提示 |
10 | 手工填写报表 | 自动生成报表 |
11 | 没有样板图像 | 保留样板高清图像 |
12 | 检测速度慢 | 检测速度快 |
系统功能特点:
1,高度智能,无需特殊编程,测试准备时间短;
2,快速定位待测元件并可放大缩小,便于判断元件方向;
3,自动获取测试仪器的测试数值、自动变换测试仪器档位;
4,自动判断测试结果;
5,实时显示未测、PASS、NG元件数量及元件总数,杜绝漏测;
6,可输出完整的检查报告,便于追溯.
三、效率科技SMT首件检测仪系统优势:
1,操作简单:普通员工仅需很短时间的培训即可使用;
2,节能增效:实例证明一人使用FAI系统工作能比传统方式两至三人工作的效率提高50%以上;
3,杜绝漏测:实时显示未测、PASS、NG元件数量及元件总数,杜绝漏测;
4,高度智能:自动获取测试值、自动调节档位、智能分析元件标准值与误差并自动判断测试结果;
5,人性化设计:快速定位待测元件、高倍放大图像、易于判断方向;
6,便于追溯:可输出完整的检查报告,便于质量监控、追溯。
序号 | 名称 | 规格型号 | 数量 |
1 | 设备主体 | 外壳、机械、电子、安全等结构部件 | 1套 |
2 | 扫描仪 |
线性CCD扫描(600-2400dpi) 台湾品牌(特殊定制型号) |
1套 |
3 | LCR电桥 | XL7830 主机 测试频率 20HZ-300KHZ | 1台 |
说明书(光碟) | 1本 | ||
测试报告 | 1份 | ||
保险丝 | 2只 | ||
4 | 工控计算机 |
CPU:I5 9400 2.9GHz 6核4线程 主板:GA-H310M-S2P 内存:金士顿DDR4 2666 16G 硬盘:金士顿 120G 固态硬盘+;希捷1TB 机械硬盘 电源:航嘉服务器电源500W 显示器:DELL E2420H 24寸 |
1套 |
5 | 控制、操作软件 | 效率SMT首件检测软件(ES-FAI) | 1套 |
6 | 随机附送工具 | 便携式10倍放大镜 | 1个 |
四端LCR测试夹 | 1个 | ||
防静电台垫 | 1张 | ||
测试头 | 2个 | ||
测试转盘 | 1个 | ||
设备操作手册 | 1本 |